越來越多的人都在說:醫美機構運營的越來越困難了。但是據數據顯示,在新三板掛牌的以廣告銷售為主的醫美公司,2017年的凈利潤合計只有74.12萬元。其實按最新的分類劃分,這些公司應該叫直客機構,而另外的靠“托兒”介紹的渠道機構,卻運營得風生水起。賺錢的醫美“托兒”們究竟是誰捧起來的?大連愛德麗格整形醫院劉志剛院長談醫美行業亂象。
![]()
大連愛德麗格劉志剛院長介紹,這種現象究其原因,是當誠信不足以讓求美者放心選擇機構的時候,這種以“托兒”為模式,確切地說是建立在“互騙模式”上的迫利模式的經營,驅動著“托兒”們在瘋狂地撈取醫美機構的利潤。這如同因臨床醫療上的器械商(鈦板、鈦釘、支架等)撈取大量利潤,導致醫患之間的矛盾頻頻發生,使得看病貴,但醫生卻依然是低工資的人群一樣。
![]()
與此同時,另一個奇怪的現象也正在發生。 那就是經營難并沒有減小各路資本的瘋狂入場,所以就在大連這個經濟不怎么景氣的地方,近來也有各種規模的醫美機構接二連三的開業(很多是醫生為主開業的機構)。 劉志剛院長談及此處說道,“這讓我想到了我們聯合麗格的郭樹忠教授。他以前在兩家醫院工作的時候,每天的門診量很大,想要找他看病是需要排隊的,但是到民營醫院工作后就發現,很多病人一下子都不知道哪里去了。所以郭教授同樣開始做宣傳,做推廣,這是現任的主委級別。當郭教授有50萬以上的粉絲后,他的病人才多了起來。”
![]()
(郭樹忠教授) 而現在很多醫生并沒有郭教授的醫德、醫術,也沒有郭教授的智慧,更沒有郭教授的適應能力,所有這些新開業機構的醫生都會發現:在公立醫院排隊找你手術的病人,等醫生自己開業的時候,你去找病人都找不到。為什么? 劉志剛院長說,“這個原因大概可以這樣解釋,在公立醫院,除了手術,還有很多工作要做,似乎醫院的收益和個人關系不大,而當你自己建立機構時,當機構的投資進去之后,第一件事,就是有病人來才行,要扭虧為盈才是第一需求,所以每天都望“眼”欲穿,每天都在找給送錢來的病人。” 當現實與理想不同的時候,他們的心態或許悄悄發生了改變,可能機構里的其他人員心態也發生了改變,可能醫生的看診心態也會隨之改變,甚至有些人對醫療的認知也發生了改變。而此時,“欲速則不達”就成了真實寫照。當機構離盈利越來越遠時,對醫生來說,關門重新出去打工,可能會無論從精神壓力還是個人效益方面都是一個釋放吧! |